kalos來自於古希臘文的καλοσ,意思是beautiful,即好的、美好的(事物)。kalos的反義字為"kakos(κακοσ)",如果一個人有天走霉運,他會說自己今天真是"kakodaimon(κακοδαιμον)",daimon就是英文的demon,kako-daimon即是"不好的惡魔跟在你後頭"(dogged by an evil daimon)。

kalos與kakos兩個字長得其實有點像,可是卻是相反的意思,這很像音樂與噪音的關係。音樂與噪音都是聲音,那麼分辨一個聲音是噪音或音樂的標準在哪裡呢?

(如果)對噪音分析有點認識以及熟讀音樂史的我們,當然不會只滿足"有固定音高就是音樂"那麼簡單的定義。因為電腦風扇除了氣流的風切寬頻噪音外的固定頻率的單頻音,是噪音。Stockhausen把一堆沒有任何固定音高的噪音剪輯而成的作品,被認為是音樂。

什麼是音樂?實在是個大哉問。那不是可以由物理性質定義的東西,而是必須考量人(作曲家、演奏者、樂評、聽眾)、以及歷史脈絡等等複雜因素才能有所得。

既然音樂是如此困難定義,那麼音響呢?Hi-fi(hi-fidelity,高傳真)為我們指了一條沒有地址的明路。

高傳真意指能完美再現聲音,然而將問題分段分析,我們可以發現其中疑點重重。

首先,罐頭音樂到人耳的過程為:作曲家→樂譜→演奏者→音樂→錄音→混音→再製(LP、CD)→音響→空間→人耳

高傳真意味著從"音樂"到"人耳"中間是lossness的,邏輯上看,試問這如何可能?中間有太多因素不是音響的物理特性所能控制。在追求音響到達hi-fi時的前提是:(1)錄音 (2)混音、製作 (3)播放空間 (4)人耳訓練 這些項目都達到水準之上,否則即是要求音響勉強cover其他原本應該到位的必要條件,這怎麼有可能實現?

或者"追求自己想聽到的聲音"會比"追求真實的聲音"更實際點吧!

錄音、混音製作、播放空間雖然沒有一定,可是我們至少還有個方向,知道該怎麼做可能比較好。可是人耳本身,即是最大不確定因素。人的聽感曲線會隨著人與人、年齡而改變(主要是高低頻的聽感漸弱),人的聽感如此發散,那麼要做出一台老少咸宜的音響,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務。

美與醜之間,其中的決定者在於人。真實的聲音是客觀的、自己想聽到的聲音則是主觀的。

音樂與音響,既有客觀亦有主觀成分。琴弓沾著松香摩擦琴弦,有琴弦振動造成的單音,也有上下弓的擦弦聲。細論kalos的本質,既包含了美(kalos),亦包含了醜(kakos)。

即便對外宣稱有多理性、多科學,人終究是萬物最重要的尺度。另一方面,在物理範圍內的合理分析,則是音響所能擁有的唯一客觀尺度。

 

 

 

卡洛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